克孜尔尕哈石窟
热合曼·阿木提
“石窟在我眼里是活的,有灵魂,在陪着我说话呢,我不感到寂寞。这里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小块壁画、文字,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都是有价值的,哪怕损失一点点,就不完整了。没人保护,怎么传给子孙后代?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会是我最后一份工作。”5月10日,克孜尔尕哈石窟工作站工作人员热合曼·阿木提说。
新疆人的一天:热合曼·阿木提说石窟在他眼里是活的
热合曼·阿木提在克孜尔尕哈石窟一处地点仔细查看已经铺设好的线缆,今后这里将安装监控设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孜尔尕哈石窟位于库车县西北14公里的山沟中,与克孜尔尕哈烽燧毗邻,始建于公元5世纪。石窟开凿在东西宽170米,南北长300米范围的崖壁上,分为东西两大组群,现存洞窟54个。克孜尔尕哈石窟是距古代龟兹国都城最近的一处石窟寺,属于国家寺院,是龟兹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因石窟地处亚洲腹地,日照时间长、温差大,降水稀少,植被稀疏,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方圆十几公里都荒无人烟。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生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但热合曼在这里已经工作了20年。
热合曼习惯了早起,每天清晨出门时,他的身上总带着3样东西:一串钥匙、一把铁锨、一个手电筒。白天,他要围着54个洞窟巡视3次,每次2到3个小时。看看地上有没有奇怪的脚印,看看洞窟的门锁是否被动过,看看洞窟内有什么变化,如果有岩体开裂、塌方渗水、壁画空鼓、剥落等情况,他要立刻报告新疆龟兹研究院。同时,他还要清理堆积在洞窟前和栈道上的沙土。
热合曼话很少,也许是这么多年“寂寞”已成为习惯,就像习惯了这里的沟沟坎坎,他走在上面如履平地。巡视完洞窟,他会回到克孜尔尕哈石窟工作站的值班室里,看守工作站的大门。
这里与两年前相比,无论是工作站的环境,还是热合曼本人,都有很大的变化。工作站的大门外,又添了几抹新绿,热合曼的汉语水平也越来越好。但是,让热合曼最欣慰的是,20年来,终于有水通到了这里,他也有了一辆自家的三轮摩托车。每周有两天时间他会骑着三轮摩托车载着大水桶去给石窟前仅存的一棵榆树浇水,这棵榆树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枝叶繁茂。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方。”热合曼对此感到特别自豪,他非常热爱他所从事的文物看护管理工作。他说,工作这么多年来,他已经对石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热合曼依然记得跟着文物专家第一次进入石窟内的情形,他被这古老的文化深深震撼了。虽然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每当文物专家和石窟壁画保护的专业人员来石窟调查时,他都紧紧跟在身边,学习相关文物知识。
现在,热合曼对石窟内的经卷、壁画等文物都了如指掌。他说得出每一个洞窟的建筑形制,每一处保留下来的壁画所描绘的故事,知道哪一个石窟有裂缝,哪一小块壁画开始空鼓,甚至能感觉到在时光磨蚀下壁画色彩的细微变化。他喜欢克孜尔尕哈石窟壁画中的“飞天”,他能说出每一个“飞天”造型的特点。具有极高艺术和研究价值的30号洞窟中的托花奏乐“飞天”是他的最爱。他还能通过敲击洞窟墙壁发出声音的不同来判断壁画是否受损。
每个傍晚,土黄色也许是对这个地方最直接的诠释,偶尔出现的那一抹绿色在这个单一的“色板”上显得尤为突出!猛得刮过一阵风,更是卷起阵阵风沙,热合曼骑着三轮摩托车,眯着眼睛,驶向看似没有边际的沙漠深处。
在这里,还有很多像热合曼一样的工作人员,他们于孤独中用生命坚守,于坚守中以信念支撑,于支撑中靠心灵守望,共同为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默默奉献着。
原标题:佛门温度:新疆男子20年守护荒漠佛教石窟 称壁画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