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的贡献:在《自然》《科学》所发论文总数超北大
那么,在颜宁教授都曾做出过哪些贡献呢?我们来细数一下。
颜宁1977年生于山东莱芜,在其30岁不到的时候,就受聘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37岁就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科学难题。从2007年开始,颜宁在清华开始教授生涯,在这10年里,她所带研究组每年发表的CNS文章比99%的高校全校还多,更曾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以及今年的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在清华任教期间,她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致力于与重要疾病相关的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的系统研究,带领其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基础科研成果。 2009年以来,颜宁作为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7篇。
2016年,颜宁被《自然》评价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据媒体此前报道,在2016年公布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清华大学跃居世界第58名,首次跻身世界百强。 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颜宁和其老师施一公两位顶尖人才厥功至伟。若除去颜宁和施一公的贡献,清华大学的排名就会降至69名。
2011-2015年间,清华大学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折合篇数达到47.3篇,而这其中38%的成绩归功于施一公和颜宁。在这五年间,这两位顶尖人才共计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折合篇数高达18篇,成为清华大学当之无愧的顶尖科研论文高产作者。两人的论文总数甚至超过了除清华大学以外论文数量排第一的北京大学,两位顶尖人才合二人之力,造就了一座傲视群雄的“科研论文高峰”。
施一公
施一公:学有所成时 觉得自己该回国了
颜宁事业的发展轨迹似乎与其师施一公有些相似。 当年施一公也是在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在美国研读博士、博士后。随后,1998年—2008年期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任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而后他婉拒美国方面的工作邀请,选择回国到清华工作。可见,国内名校培养毕业生到海外任教的情况早就存在且日渐普遍。
当年,在被问及为何要放弃美国的一切,选择回国工作时,施一公表示,“自己心里从来没有美国梦。相比之下,我内心一直有一个盼望祖国强盛的中国梦。” 施一公认为,有句话很能代表海外一批人的心声,“我们这些人,至少欠中国全职工作15年。”施一公还表示,早在1995年,自己就挺想回国发展,但觉得那时回来可能会学无所用。等到2000年,总算学有所成时,就觉得自己该回来了。他说,他已在多年寻找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或许颜宁也会和施一公一样,即使如今选择赴美任教,将来还是会回国发展,实现自己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