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风青杨
近日,各类夸夸群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不少高校的学生还建立了各自学校的夸夸群。在夸夸群内,被人夸奖是家常便饭。夸夸群除了在高校火热以外,还有电商平台商家推出了“夸人服务”,记者调查发现,花费20元购买服务后,便会被拉进一个群里,群里人会从长相、性格等各个方面夸赞购买服务的人。(3月13日《北京青年报》)
高校出现夸夸群,事实上和学生的身份属性有不小的关系。考试压力大、交友压力大,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一毕业就更加突出。又要忙考试,又要忙就业,一毕业太多情侣就要面临失恋。当现实中缺乏“存在感”的时候,一些学生便开始通过网络“抱团取暖”,缓解步入社会前的焦虑。在这里,你不用担心会给熟人留下负面印象,更不用担心被朋友视为“情绪垃圾桶”。于是爆火就如期而至。高校当中风靡的“夸夸群”其实是年轻人自己建立的抗压支持系统。
学生求夸的心态,表明了生活中他们缺少这样的激励。仔细观察了一下,目前夸夸群内有四种人:一是求安慰的,比如考试没有考好、上课迟到这种琐事的;第二种是恶搞的,以本不该夸理由求夸,想看群友能怎么夸;第三种,就是想夸人,哪怕没有人求夸,也硬要夸;第四种,群里的成员基本上都是人拉人,朋友之间相互拉,会互相调侃。
于是,谁也没想到赞美成了一门生意,素不相识便张口就来。可以按分钟收费,甚至连赞美的文本都像是固定的万能公式。谁能想到?吹牛拍马本是一件令人肉麻且难为情的事,如今夸夸群却能大行其道,群成员在里面相互夸赞,互送高帽并以此为乐。或许这不是网络无聊,而是人心需要抚慰。而且,夸夸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理的和巧妙地赞扬需要技巧和才能。
一方面,大多数人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吝啬于夸赞的社会,大多是挫折教育而不是赞赏教育,造成很多人有被赞赏饥渴心理。而中国人的生活是比较出来的。在这个需要榜样的社会里,每个人从小都活在一个阴影之下,他就是长得高帅、成绩好、聪明、听话以及无所不能的隔壁邻居家小孩,而我们很多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等着媳妇熬成婆,让隔壁邻居家小孩也终于有天被践踏在睥睨之下。在硕大的世界里,那个隔壁邻居家小孩竟然化身无数,如影相随———有钱的上司、有权的领导、睿智的同事,即便是最不入眼的那个旧同桌在同学会的时候带来的男友也是高帅富……难道混迹社会这么多年就如此被打败了?
夸夸群之所以火爆,很大原因在于很多年轻人需要一个能获得鼓励与信心的地方,这更像是青年人自创的一种心理互助模式。虽然夸夸群有许多的好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不是所有的行为都适合夸奖。有些群不管群成员干了什么事情,只要在群中求夸就可以得到夸奖。起床晚了可以被夸、翘课了可以被夸、打了一天游戏还可以被夸。这种随意的夸奖却使夸夸群变了味,而且一些夸夸群里,夸来夸去就是那么几句话,已经形成了套路,难免让人审美疲劳。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闪光点也被人夸出闪光点,那不是自欺欺人?会不会误导方向,即使被夸得云里雾里,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与自我满足感。时间一长,内心还是空的,夸夸群也会沉寂下来,失去存在的意义。而“夸友们”一旦词穷,再难夸出新意的时候,夸夸群的生命周期也就到头了,就像互喷双方将所有子弹都对射一空就地解散一样。最终也会因为互夸的难以为继而告终。
我们有被夸赞的心理需要,但别人的夸赞最好是真诚的。或许现在很火的“夸夸群”,不久之后就会遇冷,它有可能只是暂时的一个娱乐解压的方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