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阅读

王利芬《34岁的茅侃侃离世,掀开了创业残酷的一个角落》原文欣赏

34岁的80后创业代表茅侃侃,曾经赫然登上《中国企业家》杂志封面的四个代表人物之一的茅侃侃在北京最冷的寒冬离开了人间,生前创业公司因资金问题陷入绝境,多次努力无果,最后我们能看到的一句是“嗯,爱你不后悔,尊重故事的结尾”。

今天在朋友圈,我们看到所有与创业有一些关连的朋友都表达了惋惜之情,很短时间聚集的悲情如窗外严冬的寒流一样逼人。

与所有的创业朋友交流时,我都会引用冯仑曾经对创业残酷性的描述:众叛亲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更多年轻的创业者听了会一脸茫然,的确,这几个成语任何一条都刺眼刺耳刺心脏,何况加在一起呢?它们的使用场景曾经都是描述万恶的旧社会的生活状态,怎么可能与今天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新生活相关联呢?这不,茅侃侃的创业故事就给三个词其中的一个做了注脚。

在这个寒流肆掠的当口,我很想谈几点创业的残酷性

第一,创业成功(我们姑且把上市当作成功的一个标志)是一个低于万分之一的小概率事件,而每一个创业者都在遥想上市这一天,因此,失败者将是绝大多数。在千军万马的创业大潮中,每年可以得到种子轮和天使轮的被投企业只有四五千个上下,到PreA和A轮的企业只有三千左右,到B轮的只有一千多名的样子,而到C轮就是几百名,D轮之后或者被BAT轮或者上市的也就是几十名。没有被投资而做得不错的极少,更多没被投资的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型和维持小规模的自给自足型。每一个想要上市的创业者都要与资本共舞,如果不是,发展的路径就会慢很多,机率也小很多。茅侃侃显然是一个连续创业者,他最后的公司是与一家上市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与资本对接已经比较近了,但仍然没逃过东家易手的这个他没有跳过的空隙。

第二,在我认识的今天那些企业大伽中,其实他们或多或少都经过了冯仑所说的那几个词,有的大伽这三个词全遭受了,只是这些多半涉及自已和朋友的隐私不能说也不想说而已,这些难言之痛多半会被他们带进坟墓。他们以自己的隐忍和自控做着阀门,封闭着自已承载痛苦的心灵空间,不让他们泄露一丁点于外人的视线,因为那些苦痛在心里还能保持原样,一旦见光要么被扭曲要么横生是非。

但他们不说出来并不意味说没有经过,今天我们细看每一个成功企业家的脸你会发现,那些人生的黑暗时刻其实都写在他们的眼神之中,那是复杂的心酸的小心翼翼的警觉的眼神,他们要随时要预防来自意想不到的各种明枪暗箭的伤害,他们成功了然后很快要经历转型之痛,他们有钱了其实不能过有钱的日子。即便在最耀眼的舞台上,也很难在那些成功的企业家的眼中看到真正的快乐,他们的笑都是肌肉性的反射和礼节性的反弹,快乐是他们生活的奢侈品。

第三,今天被资本青睐的创业多半始于技术和创新性商业模式的驱动。只要是这样的创业,都会对现有的管理规则手段和方式产生冲撞,会对相关监管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但由于我们的监管常常置后于创新的实践,开始大家一哄而上,等监管者明白再来管理往往乱象已经丛生,此时我们看到的就是快刀斩乱麻式的严管或严打,在这些领域,创业者的死亡概率更高,我们看到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业就是这样的。我们还没有探索一条创业者与管理部门密切交流共同找到一个新的管理方式的新路,更多的监管者仍然像猫,而被监管者当然是那个能躲就躲战战兢兢的随时准备钻洞的老鼠的角色。

列举创业的残酷性其实还可以写更多,写这么多其实最想说的是:如果说企业家是国家的顶梁柱,优秀的企业家是国家的珍宝,那么,创业者群体是企业家的后备军,没有大批的创业者的涌现不可能诞生更多的企业家。

在今天这个只有34岁的创业者过世的日子,我们愿投资人资本方、政府监管部门对创业者多一些体恤之心和同理之心,让我们创业环境少一分残酷。

仅以此文祝80后创业代表茅侃侃安息,愿他在天堂不再为资金发愁。

原标题:34岁的茅侃侃离世,掀开了创业残酷的一个角落

本站备用网址 www.336.one
敬请收藏   以防迷路
发表评论全部评论
字数 登录
相关新闻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