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阅读

以“人民的名义”看泸县学生死亡事件 | 凤凰评论

四川泸州市泸县太伏镇中学的一位学生在校期间死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5天时间过去了,真相到底为何?却依然是未知之谜。

昨晚,新华社发出“三问”:拿出澄清谣言的事实要多久?同样,《人民日报》也刊出评论员文章,直指“权威声音如何才能掷地有声”?

笔者正是泸州人,或许大多数人知道泸州,都源于这里出产的酒。在我印象中,泸州似乎很少有轰动全国的大新闻发生。泸州上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还是在一年多以前,泸州医学院的改名风波。再上一次,则是在2013年,一起由天然气管爆炸引发的商场火灾。

由于极少有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地政府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经验不足,甚至举措失当。在公众激动的情绪面前,当地官员采取的依然是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一面派出大量警力封锁道路,一面则对当事人威逼利诱,以图息事宁人。而在汹涌的舆情面前,当地政府除了在网上发出抓捕造谣者的公告外,更无任何有力的证据来抵制谣言、信服公众。于是,警民对峙,网络封堵,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情绪变得愈加紧张。

笔者对于太伏镇也并不陌生,此前曾去过多次。作为一个距县城39.6公里,距泸州市区36.7公里的偏远乡镇,这里也一向是比较落后的地方。太伏中学作为一所仅有初中教学资质的普通乡镇中学,除本镇及更偏远一些的乡村子弟入学外,稍有能力的学生都会选择与太伏一镇之隔,位于泸县兆雅镇的泸县四中或位于县城的泸县二中就读。

因此,所谓有县、镇领导的孩子参与了对死亡学生的殴打,这类传言很容易就能得到辨别。只是政府公开的信息实在太少,谣言竟将整个事件包围裹挟,扑朔迷离。一场原本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的案件,被当地政府以这样弄巧成拙的处理方式,发酵成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公共危机事件。

新华社的报道中也提到,面对当地警方的种种作为,当地群众也忍不住追问:“造谣传谣的你们不是抓了很多吗?现在究竟是什么情况?你们在害怕什么?”

▲ 图片来自网络

答案或许可以从时下正在热播的一部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中找到。在剧中,也出现了一场因拆迁而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省委书记在总结该事件时,认为这场事件给全省丢了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很多官员的升迁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地方官员怕事情闹大,怕升迁受影响,但在处置方式上走错了路,又用力过猛,才有了面对媒体时的拙劣表现。不仅言语上含糊其辞,更有骚扰阻挠记者采访,甚至对记者实施各种暗示威胁干扰等。

缺乏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更缺乏在信息时代对于公共舆情的应对能力,这是让许多公共危机事件甚至群体性事件失控的一大要因。在此次事件中,基层官员再次暴露了这样的问题: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害怕担责,害怕问责,总想以息事宁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在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又出动强力部门进行弹压,导致了事态的恶化,并最终错过了信息公开的有利时间。

无论现实还是影视剧里面,这样的教训已经很多,但地方官员为何总不能汲取教训?泸州地方政府的不当应对,不仅让官民情绪对立严重,也损耗了地方政府的公信,让事态陷入僵局。上级政府部门或许该尽早介入,推动事件调查和信息发布,并以严肃的问责,给公众一个交代。

本站备用网址 www.336.one
敬请收藏   以防迷路
发表评论全部评论
字数 登录
相关新闻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