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划生育的设计者其实把当时计划生育的问题讲的非常的清楚。计划生育之父田雪原先生于2009年底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他在里面是这样描述我们会遇到的问题的:
“关于会不会出现“四二一”结构问题。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会不会造成老年人口为四、成年人口为二、少年人口为一的“四二一”代际结构呢?”
当时的答案是:“首先,老年人口为四不可能普遍存在。按照年龄组别死亡率U形曲线分布,每年每个年龄组均要死亡一定数量人口,老年人口年龄组死亡率要更高一些,二三十岁为人父母者不可能全部活到60或65岁以上。”
这是错的。
我们国家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6岁。当时看起来很老的60岁,现在大多数人都可以正常活到。30年前预测的人均寿命,和现在的寿命不一样了。
我国每年死亡不到1000万人,目前是2018年,1963年起出生的人已经逐渐开始要退出就业市场了。从1963年起的生育高峰,每年都要出生超过2500万人,而现在补进劳动力市场的95-2000年生人,每年只有1500万。
“那么“二一”呢?只有独生子女结婚后又生育一个孩子,才具备形成“二一”的条件;如果实行独生子女结婚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二一”也就失去了产生的条件。因此,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在某些家庭可能出现“四二一”代际结构,但不具有普遍性,整个社会是不可能形成“四二一”结构的。”
这也是错的。
在80年代我们就已经知道社会不可能承受4-2-1的人口结构,但是当时认为只要放开二胎,大家都会去生。社会马上就能变成4-2-2的结构,就是辛苦了当中那一代人。可是结果呢?预计开放二胎的2017年最少要生2000多万人,最后只生了1700多万。
事实上80年代时诺奖得主贝克尔已经在他的《家庭论》里把经济增长的生育模型讲的很明白了。假如养育一个孩子占有父母的时间是一个固定比例,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父母的单位生产效率会提升,养育孩子的成本就变得越来越贵。所以父母会倾向于养育更少的孩子同时花钱给孩子改善教育质量。
人们不肯生孩子了。当时预言的“不可能形成4-2-1结构”结果就是形成了。怎么办呢?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里心里已经开骂了,为什么80年代时候的预测和现在不一样?可是你想想看,80年代时我们是什么条件?我们要是在80年代也能做出像贝克尔那么精准的生育率预测,就是我们国家的人去得诺奖了。
田雪原先生写那篇回顾时已经70多岁了。他可以闭嘴的。可是他还是站了出来,告诉了我们当时的计划和现实的差别。
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不让人口4-2-1的情况出现,鼓励大家去生二胎。这也就是我们国家现在在做的事情。
这是一件现在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有那些根本不懂人工智能是什么的人,才会喊着只要发展科技,我们就不需要人了。同样的德国日本,现在人均GDP是我国的几倍?他们的人均生产率又是我国的几倍?他们的生育率比我国还高,都已经延迟退休到67岁了。
在生育补贴问题上政府和养老金计划上扮演的角色一样,只是一个转移支付者啊。它从工作的人手里收钱,把钱分给需要的人。之前那些专家讲鼓励生育政策都只讲半句话,说减税,说发补贴。可是减税的钱从哪里加税来?发补贴的钱又从谁身上拿呢?羊毛不会出在猪身上的。
你心里也肯定明白答案,只讲前半句,顺耳,讲了一整句,你就开骂了,可是骂完了,问题依旧还在那里要等着解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