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8200万人,
却拿走了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
德国教育,
一直以来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有人问:“凭什么?”
德国,属于世界发达国家之一,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德国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很难适应社会,免不了要吃亏走弯路。
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去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说法不够全面
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德国禁止学前教育”这种说法,但德国的孩子并不是在上学前天天就是玩。
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而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
我们熟悉的幼儿园教材
他们对“学”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孩子们也会学一些东西。他们的书包不比我们的小。
比如幼儿园时,老师会教孩子们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果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不可大声说话,甚至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遵守社会秩序的教育。
而如果孩子对某类学科,比如音乐、艺术或体育感兴趣,他们是有权利在一些学校或机构进行学习的,甚至有些是免费的。
德国的教育静悄悄
到了德国,你也许看不到铺天盖地的教育公司和补习班招生的广告,然而德国的教育水平却是世界顶尖的,特别是它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更是闻名世界。
小学前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什么呢?
大致如以下3点:
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二、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德国的小学生没有什么功课负担,孩子们只上半天课,上午上课,下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非强制性的,可以学习钢琴、绘画、手工和体育等有关素质修养的课。
德国人自律、尊重技能
比起传授知识,德国人更注重传授技能,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在德国家庭教育中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德国的国民素质普遍较高的原因:好的教育培养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不同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德国的孩子在4年的义务教育后,将进入2年的定向阶段。在定向阶段,主要是为了挖掘孩子的天赋与兴趣。2年定向阶段结束后是中学阶段,在这个阶段,将由老师与家长共同决策孩子进入哪个“轨道”。
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
全世界图书中有12%的语种是德语,而德国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2%。德国也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在柏林,每平均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而这么密集的书店里却永远不缺读者。
去过德国的,你会发现,在机场候机、在地铁上,玩手机的德国人很少,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手里经常拿着本书看,还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大部头。就算是五六岁的孩子,通常手里也会拿着绘本,安安静静地阅读。德国人很少看电子书,电子书的占有率至今仍然很低。他们的书店里和家里都有大量的印刷书籍,给孩子看的书更是品种丰富。
在德国的公共场所,你看不到喧闹、喊叫的孩子,安静读书的是大多数。在德国,从家庭到学校甚至到整个社会,都很鼓励孩子阅读,那里的公共场所,包括大型活动场所,都会辟出一个安静的角落提供书给孩子读。
德国重视家庭教育
也是唯一把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写入宪法的国家
不主张“学前教育”,不准教孩子学数学、认字母,但却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们阅读。我的房东先生说,他从几个孩子刚出生就开始给他们读书。他还经常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用他的话说: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爱书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
在德国,有一大套和儿童教育有关的绘本,书店里到处都是,德国孩子几乎都看过。它用一个个暖暖的故事,来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养好的习惯和好的品德,也来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一个国家的繁荣,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此,对每个孩子而言,这段话同样适用。
精良的工业制造、美轮美奂的艺术设计、首屈一指的现代医疗,爱因斯坦、伦琴、马克思、黑格尔、尼采、歌德……德国的世界名人群星璀璨,在德国人看来,品德、人格、好的习惯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训导的,是从小让孩子在心灵深处种下懂得的因,才能收获美好的果。
原标题:仅8300万人, 却拿走了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