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侵犯”的事件,无论是“民间传闻”,还是“媒体报道”,一直处于较为隐晦和愤恨的状态。无论人们怎样咬牙切齿“侵犯者”的恶行,但从实际的境遇中衡量,“受害者”所面对的舆论压力更为深重。而这除却是“受害者”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为更多“弱者”(一般女性居多,偶发男性身上)埋下受侵犯的可能。但是,作为“受害者”,如若总是一言不发,就等于为下一个“受害者”铺床单,为下一个“侵犯者”备春药。
而这种“逻辑”,在近来几个受害者的“Metoo”声明中再次实证,无论是“支教团队员”对“当地游民”的指控,还是“受害女生”对“公益人”或“媒体领袖”的指控,都特别强调是“惯犯”,与此女同事,从“受害者”的“Metoo”声明中,我们又能很真切的感受到一种“无力维权”。
好在我们处于一个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当通过正当的流程无法维权的时候,还有最后发声的权利“无法阻挡”。就事论事,对于“Metoo”的声明,就算对侵犯的过程复盘的再怎么详细,或许依旧难以让事情的“真正可恶”原貌托出。这也再次实证,“受害者”是有多么无力。
坦白讲,在一个“谈性色变”的大环境里,无论是“正当的关系”还是“扭曲的关系”都好像显得很隐晦。甚至,在一些较为偏僻地域中,还将“处女情节”奉为圭臬,认为“处子之身”是最好的嫁妆,这种大的道德枷锁之下,导致很多“受害者”并没有勇气说出受害的事实。所以,“侵犯者”越来越嚣张,有的利用“权力之便”,有的利用“名气之威”,而像“游民”骚扰“支教团”的事情,似乎只能算得上是一种无知之行。
过去,人们总强调“娱乐圈混乱”,但从近些年所发生的“性侵”事件来看,可触及的“教育圈”、“公益圈”、“媒体圈”都时不时的出现各种丑闻。这也说明,流氓不以圈子论数,很多圈子早已烂透。
同时,我们也很清楚,能站出来说“Metoo”的受害者应该是少数,但像近来这样较为密集的“Metoo”集结号运动,着实让人感受到一种希望的到来。我们暂且不论“侵犯的事实”是不是全部如声明所讲,但“受害的灵魂”相信不会轻易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而对这一次较为集中的“Metoo”运动,或许对于更多“受害者”和“侵犯者”都是一种惊醒。
其一:“Metoo”的勇气会传染,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们虽不能笃定讲“Metoo”的受害者都是英雄,但起码她(他)们(一般女性居多,偶发男性身上)在撕开道德的禁忌,在寻找更有力的光源。相信,随着更多受害者的大声“Metoo”,会有更多“侵犯者”浮出水面,他(她)们(一般男性居多,偶发女性身上)可能是往日的老者,也可能是惯常的学者。但是,我们要知道在“两性的关系上”,只要存在不情愿,就是一种可耻,甚至犯罪的行为。
一切才刚刚开始,那些“侵犯者”如若不收手继续作恶,终将会迎来上帝对他(她)们(一般男性居多,偶发女性身上)的审判。当然,在打破道德禁锢上,着实有的“受害者”没有勇气,这与她(他)们(一般女性居多,偶发男性身上)的生活经验,所处环境中的文化禁锢有直接关系。
只是,我们也要清楚,“Metoo”的勇气也是会传染的,既然有人能突破道德禁忌,打开勇气之门,自然就会有人跟上来,让勇气更大,让反抗更多。尤其,当一些有影响力的“受害者”站出来发声时,局面就会更不一样。
所以“姑娘们”(一般女性居多,偶发男性身上),发生的就永远发生,如果有一线可能惩治“侵犯者”,就奋力回击。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也是对更多女性更好的守护,一切才刚刚开始,那些深藏在心底的黑暗总要照到阳光才能释怀,愿每一个“受害者”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正义。
其二:人们总谈“性侵犯”,但却忽略“婚内和恋情内”的性侵犯。
在谈“婚内和恋情内”的性侵犯时,先强调一点,作为性而言就和吃饭睡觉一样,属于一种美好的需求。但是,就“发生关系”的情境来讲,一定是双方自愿的情况下,才可以称之为“美好”,否则就是一种罪恶的行为。
惯常而言,我们强调的“性侵犯”主要指“婚外”和“恋情外”的情况,但是“婚内和恋情内”的性侵犯却总被忽略。事实上,只要是不情愿的情况下发生关系,都可以认定为“侵犯”,只不过人们总觉得“关系亲密”,也就不怎么追究。
这也导致,很多“婚内和恋情内”的性侵犯发生的很隐秘,只要不造成特别大的伤害,一般没人追究。但是,我们要清楚,即便是“婚内”或“恋情内”已经有过先前的“性关系建立”,但之后只要存在“强迫性”关系的促成,也算是一种“性侵犯”。
其三:粉碎“性教育”的偏见,才能更好的让“Metoo”发声“常态化”。
事实上,我们很清楚,“Metoo”发声为何总是很微弱。在道德偏见的更深处,缘于“性教育”本身的未开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若不了解自己,就很难真正的独立起来,没有完全的独立起来,就很难在受害的时候,真正直面惨淡和禁忌。
过去人们谈“自爱”,尤其对于女性群体而言,在性的认知上,基本上是隐晦的,甚至将“处子之身”作为一种自爱的认证。但是,我们却发现,真正的“自爱”是“自我的认证”。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没有自主权的时候,很难说是灵魂是独立的。
当然,对于性本身的认知,和有没有过性经验并无直接关系。有的人“阅人无数”依旧是个性道德伪君子,有的人那怕从没有过性行为,也可能是个尊重个体并有开放思维的人。从这一点上看,无论是已婚的名人名媛,还是无知的游民无赖,在性的认知上都可能是同一水平。
其四:性罪恶归性罪恶,名声归名声。
在近来几件“性侵犯”事件中,人们在对“性侵犯”的愤怒中,除却对“事实愤怒”,更多是对于“侵犯者”本身的身份感到不可思议。一个公益人怎么会这样子,一个媒体领袖怎么如此龌龊,我们的世界到底几时变得这样坏。对于这些疑问的发出,最大的驱动就来自于人们过度迷恋“名声的背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某一领域的名声,只能算是某一领域的意义。可在更多的公共空间上,跨界变得越来越引人瞩目,这也导致名声可以加持流氓作恶,而“受害者”却往往不知情。所以,对于名声而言:“要敬畏,更要提防”。
最后,强调一个问题,对于“Metoo”集结号的袭来,如若为更多“受害者”好,就请放下成见,不要再二次伤害她(他)们(一般女性居多,偶发男性身上),而作为“侵犯者”,最好的辩护就是诚实,要不然耻辱柱永远存在,即便事情过去,风头消散。